司马懿动手那天,曹魏忠臣全成哑巴,只因曹操埋下一个巨坑
公元249年,洛阳城那天早上,天儿跟往常没什么两样,冷飕飕的。大将军曹爽领着小皇帝曹芳,浩浩荡荡出城去给先帝扫墓,那排场,啧,跟郊游似的。谁能想到,他们前脚刚出城门,后脚,整个曹魏的天,就被人捅了个窟窿。
动手的人是司马懿,一个装病快装成“国宝”的老头子。可奇怪的是,他这一动手,整个朝堂,上至公卿下至百官,居然鸦雀无声。那些被曹操一手提拔起来、本该忠心护主的文臣武将,一个个都跟锯了嘴的葫芦似的,眼睁睁看着曹家的江山被人釜底抽薪。
这事儿,真不能怪他们不忠心。要我说,这口大锅,还得曹操自己来背。
曹老板这辈子,最信奉的不是人心,是缰绳。他自己就是个“权臣”上位的样板,所以他比谁都清楚,权力这东西,放在一个人手里太久,是会烫手的。他搞的那一套,说好听了叫制度建设,说白了,就是把权力剁得稀碎,谁也别想一家独大。
手底下的大将,今天给你三千兵,明天就派个监军在你旁边喝茶。夏侯惇、徐晃这些猛人,听着名头响亮,可兵权从来都不是完整的。曹操活着,他们是爪牙;曹操一走,曹丕、曹叡接着玩这套,这帮老家伙的兵权早就被稀释得差不多了。要么退休养老,要么病死榻上,能喘气的,也基本成了朝堂上的吉祥物。
等到曹爽上台,那就更有意思了。这位仁兄,典型的官三代做派,身边围着的何晏、丁谧,都是些能把《道德经》倒背如流,却分不清麦子和韭菜的“玄学大师”。他们搞起内部清洗来,那叫一个雷厉风行,把仅存的那些曹魏老臣,不是排挤出权力中心,就是调到鸟不拉屎的地方去“荣养”。
忠臣们想跟皇帝说句话都难,中间隔着一堵曹爽和他那帮“朋友圈”筑起的人墙。你忠心?对不起,你连敲门的机会都没有。
更有意思的是曹操对自家人的防范。他封了一堆姓曹的王爷,给足了金银财宝、亭台楼阁,唯独一样东西不给——兵。一个子儿的兵都不给。这招确实杜绝了“七国之乱”那样的宗室叛乱,可也顺手把曹家最后的救命稻草给掐断了。
高平陵政变那天,洛阳城里的曹氏宗亲们,估计正围着火炉写诗作赋呢。等他们听到消息,司马懿的兵已经把守了武库,控制了城门。他们除了能拍着大腿骂几句“国贼”,还能干嘛?冲出去跟司马懿拼命?别逗了,他们手里的护卫,可能还没司马府的家丁多。
所以你看,司马懿的政变,压根就不是一场硬碰硬的军事冲突。他玩的是“技术性击倒”。
他挑的日子绝了,曹爽带着皇帝和整个权力核心出城,洛阳就是个空壳子。司马懿当时手里攥着个不起眼的官职,叫“武官监”,平时就是个监督机构,可到了关键时候,它能直接插手京城禁军的调动。老头子就拿着这道“鸡毛令箭”,把城门一关,兵符一收。整个洛阳,瞬间成了他的囊中之物。
当时有个叫桓范的,人称“智囊”,是曹爽的心腹。他一看情况不对,拼了老命从已经被封锁的洛阳城里跑出去,追上曹爽,唾沫横飞地劝他:“大将军!天子在你手里,咱怕啥?赶紧去许昌,以天子名义发矫诏,调天下兵马回来干他!咱爹(曹操)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套,忘了吗?”
这话要是曹操听了,估计当场就得拍板。可曹爽呢?他听完,居然抱着脑袋,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在洛阳城里的豪宅、美妾和万贯家财。他居然天真地相信了司马懿派人传来的话——“只要你交出兵权,保你富贵终身”。
结果呢?曹爽前脚放下武器,后脚就被安上谋反的罪名,夷了三族。他这一投降,把曹魏最后一点反抗的火星,也亲手给掐灭了。
朝中那些老臣,比如蒋济,心里跟明镜似的,可他们能怎么办?司马懿打出的旗号是“清君侧”,诛杀的是“奸臣曹爽”,名义上是帮着小皇帝稳固江山。你说他谋反?证据呢?人家手续齐全,还拿着太后的诏书。你这时候跳出来反对,那就是跟曹爽一伙的,正好一块儿收拾了。
这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棋局,司马懿早就把每一步都算到了。他甚至都不用自己动手杀人,只要把规则摆出来,对手自己就会走进死胡同。
当然,曹魏的忠臣也不是全都坐以待毙。后来的“寿春三叛”,王凌、毌丘俭、诸葛诞,这三位在淮南地区的都督,接二连三地起兵反抗司马家。他们手握重兵,名正言顺,可为啥都失败了?
原因很简单,司马懿经营多年,他背后站着的,是整个北方的士族阶层。曹爽那帮花花公子当政时,搞玄学清谈,任人唯亲,把国家财政搞得一团糟,还得罪了那些根深蒂固的地方豪强。士族们早就憋着一肚子火了。司马懿一动手,对他们来说,那不叫政变,那叫“拨乱反正”。
所以,淮南三叛,看似声势浩大,实际上却是孤军奋战。整个北方的官僚体系和士族资源,都牢牢掌握在司马家手里。你一起兵,情报、后勤、粮草,处处受制。人家是以全国之力,来打你一个局部地区。这仗,从一开始就没得打。
每一次反抗的失败,都伴随着血腥的清洗。司马家把“忠于曹魏”这四个字,彻底变成了一个高风险的政治标签。活下来的人看明白了,忠诚不能当饭吃,甚至会要了全家的命。沉默,才是最安全的选择。
说到底,不是忠臣们都变成了软骨头,而是那个能让忠诚发光发热的平台,早就被曹操自己亲手拆掉了。他建立了一个极度中心化的、互相猜忌的权力结构,这个结构在强势君主在位时,确实稳如泰山。可一旦君主孱弱,辅政大臣又是个草包,整个体系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,一推就倒。
司马懿的成功,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,而是一个制度的必然结局。他只是在正确的时间,看准了那个摇摇欲坠的结构,然后轻轻地推了一把而已。而那些所谓的忠臣,他们不是不想扶,是根本够不着,也扶不动了。他们最终只能选择,当个无声的看客,目送一个时代的落幕。
财盛证券-股指配资-配资专业股票-最好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